這里山清水秀,空氣潔凈,常年云霧繚繞;這里是天然的大氧吧,也是產茶的好地方。云浮新興縣象窩山上種植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唐代,因六祖惠能緣起。從唐代開始,象窩山一帶就開始有了種茶的傳統(tǒng),主要種植“水源山”茶,用以做藥引。1958年象窩山正式開始大面積種植茶葉,大力引進云南大葉種,名為“象窩茶”。然而,雖然茶葉種植面積大,因為缺乏深加工技術、品牌效應、銷售渠道,種茶難以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。
2007年初,當地民企翔順集團發(fā)現了茶場的潛力,開始整合茶場的資源。至2018年,象窩茶生態(tài)園周圍林地面積已達1萬多畝,茶葉種植面積逾1400畝,翔順集團打造出了一個以茶文化旅游為特色,集養(yǎng)生文化、觀光旅游、茶葉種植生產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(yè)生態(tài)園。隨著象窩茶產業(yè)的迅速發(fā)展,象窩茶場周邊幾個自然村的資源變成了產業(yè),貧困戶變成了員工,帶動周邊4個自然村、4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。 茶旅結合 以茶為“媒”助推產業(yè)融合 “10多年來,象窩茶的產值從原來的100多萬翻了20倍,2018年是2000多萬元。當前,我們將以象窩茶為帶動,建設特色農業(yè)、旅游產業(yè)鏈,帶領茶農增收,脫貧致富。”廣東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崔少強介紹道。
原生態(tài)產業(yè)鏈的建立有助于把山區(qū)青山綠水優(yōu)勢發(fā)揮出來,用象窩茶的品牌、銷售網絡,以市場為導向,實現茶園有特色、有規(guī)模,加工有標準,產品有市場,農民有效益的良性發(fā)展之路,不僅如此,通過茶園的獨特魅力,可以吸引廣大愛茶人士及游客,來到鳳山,來到大朗,來到來到水浪村,把這些地方建設成美麗鄉(xiāng)村的典范。
眾所周知,茶產業(yè)是扶貧產業(yè)、生態(tài)產業(yè)、文化產業(yè),也是旅游產業(yè),做好茶可以貫通一二三產業(yè)融合發(fā)展,惠及茶鄉(xiāng)經濟和民生發(fā)展。象窩生態(tài)園將茶產業(yè)與旅游相融合,在開發(fā)本地旅游資源、對外打開旅游市場的同時,也為當地貧困戶提供了大量就業(yè)崗位,進一步增加貧困戶的經濟收益,既可以實現自主脫貧,也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象窩生態(tài)園自身風景宜人,底蘊深厚,象窩山生態(tài)園區(qū)內坐擁一座飛天蠶山的主峰,頂端海拔850米,其山頂風光秀麗,即可欣賞到新興縣高山溝壑的宏偉景觀,還可以觀賞與新興縣接壤的開平市大沙水庫風光。同時,象窩生態(tài)園還能吸引游客來基地親身參與象窩茶葉的采制、泡飲等活動,開發(fā)建設集游覽觀光、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現代觀光茶園。崔少強表示,通過發(fā)展茶產業(yè),積極探索“茶產業(yè)園+旅游+扶貧”的模式,真正實現以“茶”為媒的產業(yè)資源轉化成旅游資源,進而轉化成“扶貧富民”的新動力。
村民變員工 錢包袋子鼓起來
凌晨6點半,張光玉就從水浪村的家里騎摩托車往象窩生態(tài)園里趕,她告訴筆者,自己已經在茶場里工作9年了,從家里至茶場騎摩托車大概有15分鐘的路程。春分過后,清明之前,象窩生態(tài)園里的春芽開始挺立起來,綠里帶黃,嫩生且水盈,帶著雨露,映著陽光,這是茶葉一年中*珍貴的時光。 “這里山水好,空氣好,村里一大半人都在上面做工。”在張光玉看來,茶場的工作讓自己的生活更有底氣。“以前都是在家里帶孩子,也沒有外出務工。后來孩子大了,自己年紀也上來了,外面打工都是招收年輕人。后來看到茶場招工就上來工作了。”張光玉介紹,在茶場工作十分自由,待遇福利都還不錯。“這里是按量計酬,可以隨來隨采,隨采隨走??臻e的時候就過來采茶,每天工作8個小時,回家后也有時間照顧家人。同時,茶場還包午飯,每餐飯都是雞鴨魚肉換著做。”張大姐表示,自己每個月平均下來工資在2500-3000元。 廣東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采用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經營模式,集茶葉的種植、加工、銷售于一體,是產業(yè)化扶貧茶葉種植基地,重點在于科學管理,輻射周邊,提升農戶經濟收入,幫助農戶脫貧致富,并創(chuàng)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“一年里有10個月有茶葉可以采摘,另外兩個月茶葉休整期,村民也可以上來給茶樹除草、施肥、修剪。*的工資是85元。”崔少強介紹道。在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的生產廠房,筆者看到,一系列的制茶工序很大一部分都是依靠人工完成,這樣既保證了茶葉的品質,也*限度地解決了當地村民就業(yè)難題。 工資待遇好 貴州布依族茶農慕名而來 茶農熟練地掐斷茶樹的芽尖裝入竹簍,鮮葉要在當天加工成茶葉,茶農當天采完之后便可以交去廣東翔順象窩禪茶有限公司的收購點,按斤算錢。午后,象窩生態(tài)園便開始熱鬧起來,茶農挑著新鮮茶葉,往來于茶園與加工車間,看貨、過稱、送往加工車間……收集好的鮮葉被送到加工車間,炒茶師傅對茶葉翻炒,用手感受茶葉在炒制過程中的溫度,通過手腕的力量搓揉茶葉,使茶葉成型,整個加工車間都沉浸在茶香之中。除了幫助本地村民致富以外,象窩生態(tài)園憑借優(yōu)質的氣候環(huán)境,人性化管理以及好的工資待遇吸引了不少外來員工上山務工。
今年59歲的駱開新是貴州都云人,現在已經在茶場工作11年了,早已把象窩生態(tài)園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。“2008年的時候我們老家有一個親戚在壩塘養(yǎng)豬,當時看到招牌說茶場招工,于是我和妻子就一起過來這邊了。”駱開新告訴筆者,在來象窩生態(tài)園工作之前,自己在老家也是從事茶葉采摘工作。“在老家采摘的是毛尖茶,但是毛尖茶只要春茶,一年只有4個月的工期。不像這邊,基本一年四季都有茶葉可以摘。另外工資待遇上,這邊也比老家好很多。在我們老家干零工,*8個小時只有30多塊錢。每年會視情況上漲5元—10元。”
象窩生態(tài)園的相關負責人梁建參告訴筆者,茶場招外來員工都是會要求其夫妻二人一起上茶場務工。“這樣既可以幫助其夫妻倆人同時解決工作問題,另一個也是讓他們夫妻倆可以互相照顧,在茶場工作更安心。” 好的待遇和人性化管理讓駱開新他們開心不已,春節(jié)返鄉(xiāng)時也介紹了更多貴州同鄉(xiāng)前往象窩生態(tài)園工作。“在我們村有人外出務工干半年都拿不到工資,這里每個月發(fā)工資很準時,公司在山上還專門給配置了宿舍,而且在山上留了一塊地給我們種菜。我們自己開伙吃飯公司會發(fā)10塊錢的補助,外地人每天再多補10塊錢。”駱開新的話讓高禮芬夫妻心動了。 高禮芬夫妻是土生土長的貴州布依族,兩夫妻在來茶場前也沒有外出打過工。“我們夫妻是2015年春天來茶場工作的,以前就是在家里務農,種水稻、玉米等農作物。盡管一年辛苦不已,卻賺不到什么錢,收成只能勉強夠吃。”來到茶場后,因為夫妻倆勤勞肯干,收入比在家務農翻了好幾番。“我們兩夫妻2017年的工資是11萬多,2018年是9.8萬。我們村里布依族有40多個人,看我們在這邊工資待遇好,大家就一起全部過來這邊茶場務工了。”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