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桃園街道一處麥田里,西南大學農學碩士何石寶正在指導田間管理員用噴灌機澆地。“用噴灌機*能灌溉500畝耕地。地里還有很多樹、電線桿等阻隔的地方,我們租了40多臺卷盤式噴灌機作業(yè)。”何石寶說。
今年,平原縣魯望生態(tài)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流轉了桃園街道13000畝地,劃分為三個“千畝農場”,由3名農學畢業(yè)生擔任農場主。何石寶和妻子許幸分別管理兩個“千畝農場”。
1990年出生的何石寶是湖南人,3名農場主中,他的資格*老,公司去年的*個“千畝農場”就是他在管理。“之前在別的農業(yè)企業(yè)工作過,相比較來說,山東發(fā)展機遇更多,而且除了工資還有市、縣級研究生補助,收入比原來要高。”何石寶說。
高校走出來的碩士能不能種好地,桃園街道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一開始是打問號的。去年,魯望集團選了5種小麥在吳家莊試種,作為田間管理員,全程參與播種施肥的趙建平心里不踏實:麥種播得晚、播得少,苗太稀了,麥收這季產量得下降,得讓其他村看笑話。
對于趙建平的疑問,何石寶是這樣解釋的:播種時間是根據地溫確定的;種苗密度高不一定高產,種苗的密度要與旋耕深度、播種深度統(tǒng)籌考慮。
*終麥收的結果,讓老趙懸著的心放了下來。“服氣了,5000多畝地畝均增產近200斤。”趙建平說。
跟著何石寶的腳步,去年年底,畢業(yè)于山西農業(yè)大學的妻子許幸也來到了平原縣種田,管理7000畝地。
雖是夫妻,兩口子在種地理念上有時也會產生分歧。何石寶的3000畝地沒有田壟,因為便于機械化作業(yè)。而許幸的7000畝地則有整整齊齊的田壟,便于田間管理員管理。“都有自己的道理,誰也說不過誰,到收獲的時候看效益吧。”何石寶說,他們經常上演這樣的技術“交流”。
像何石寶夫妻一樣,魯望農業(yè)還有一對高學歷夫妻。楊春雷和妻子卜璐璐都是云南農業(yè)大學的研究生,楊春雷負責管理3000畝的土地,卜璐璐在平原魯望研究中心工作,負責設計農場布局、項目申報以及涉農政策研究等等。這兩對夫妻,既是同事,又是好友,還是人才公寓的鄰居。
“回老家,親戚問干什么工作,我就介紹自己是種地的,他們不理解,讀了這么多年書還是種地。我想說的是,農業(yè)現(xiàn)在也是一個有技術的行業(yè)。”卜璐璐說。
魯望農業(yè)設立了機械管理部、植保部、成本管理部、田間管理部、銷售部、人力資源部和財務部七個部門。農業(yè)板塊是魯望集團*允許夫妻在一起工作的部門。“鄉(xiāng)村工作條件艱苦,公司特別照顧農業(yè)板塊人才,鼓勵更多的博士、碩士扎根鄉(xiāng)村。”平原縣魯望生態(tài)農業(yè)發(fā)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繁濤說。
分析去年種植的經驗,魯望農業(yè)提出了“千畝農場”的概念,準備再招聘50對專業(yè)人才。“千畝農場就是種1000畝地、養(yǎng)10000頭豬,由兩口子來經營,經過預測,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。”孔繁濤說,“通過這樣的方式,再加上子女教育、醫(yī)療、住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,吸引更多的人才下鄉(xiāng)從事農業(yè)。”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