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吊操在线观看国产视频,亚洲日本色色一区,日本XXXXX黄区免费看,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国产

        首頁 | 品牌聲明 | 網站建設 | 網址導航 | 加入收藏
         
        當前位置:農業(yè)網首頁 > 農業(yè)資訊 > 國內綜合 > 辛苦一年 農民朋友有啥新收獲?算算一年增收賬(圖)
        辛苦一年 農民朋友有啥新收獲?算算一年增收賬(圖)
        農業(yè)網   時間:2018/12/23 10:11:00  來源:人民日報  閱讀數:360

        農民

          這一年,以農業(yè)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由增產導向轉變?yōu)樘豳|導向,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、品牌強農正成為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主旋律。這一年,深化戶籍制度改革,推進異地就醫(yī)結算,農民工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務。這一年,整治農村人居環(huán)境,大病救治范圍擴大,農村民生持續(xù)改善……

          農民朋友有啥新收獲,來年有何新打算?農民算小賬,小賬連大賬,辛苦一年,一筆筆增收賬折射出農業(yè)農村的新變化。

          【糧農陳炎森】

          一田兩用 種糧有賺頭

          時下,不少農村進入農閑時節(jié),湖北省荊門市團林鋪鎮(zhèn)凡橋村農民陳炎森,卻一早來到稻田忙碌,他把下在田里的網兜一個個拎起來,撿出小龍蝦,分揀包裝后寄出。

          “種一季水稻,養(yǎng)兩季龍蝦,效益比過去翻了番!”陳炎森喜上眉梢。

          今年37歲的陳炎森,是村里*早搞稻蝦共生的農民,他在外打過工,當過村干部,見識多,腦子活。前些年村里人外出打工,荒了好多水田,他敏銳地發(fā)現了其中的商機。

          “單純種糧效益不高,小龍蝦城里人喜歡吃,為什么不試試稻蝦共生呢?”陳炎森把這一想法告訴了遠在武漢的堂弟陳凡。

          “好主意,你在家養(yǎng),我在武漢銷售。”陳凡也很支持。當年10月,兄弟倆投資90萬元成立了銀禾家庭農場,流轉150畝土地,加上自家的50畝田,發(fā)展蝦稻養(yǎng)殖。

          “在稻田周圍開挖環(huán)形溝,溝里養(yǎng)殖小龍蝦,田中間種水稻,實現一田兩用。”陳炎森說,2014年,農場先后投放了6000多公斤蝦苗。

          蝦苗很快成熟,哥倆琢磨怎么賣蝦。“我們的小龍蝦,以稻田中的雜草和水生生物為食,生態(tài)無污染,還能幫助水稻松土、活水,糞便則可充當肥料。”陳炎森經常將種養(yǎng)過程拍下來傳給堂弟,堂弟則曬到朋友圈,發(fā)動朋友們幫忙“秀”龍蝦。不久,買龍蝦的人越來越多。

          “一般一車100盒,一盒5斤。”陳炎森說,每周五凌晨3點,他就會和工人到田里,按照訂單分揀小龍蝦。“10—15克的用來炒蝦球,20—30克的用來做鹵蝦,再大一點的可以做蒸蝦。”

          有了品質保證和顧客好口碑,銀禾家庭農場的小龍蝦很快在武漢打開了銷路。陳炎森算了一筆賬:一畝地單純種水稻,利潤不足1000元。采用稻蝦共生模式,一畝地能產出龍蝦250斤,再加上水稻,利潤有3000多元。

          2015年,銀禾家庭農場通過線上、線下出售成品龍蝦3萬斤,當年純利潤達50萬元。“每年線上銷售主要是5—7月,剛好是線下市場價較低的時候。”陳炎森說,線上銷售小龍蝦*每斤賣過48元,比線下市場價高20元。

          陳氏兄弟的養(yǎng)蝦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。去年,小龍蝦中暴發(fā)了傳染病,造成大面積死亡,給哥倆造成不小的損失。

          “關鍵時刻,市水產局及時為我們養(yǎng)殖戶組織了病蟲防治、水質管理等技術培訓,從今年春季開始,我定期改善水質,采取消毒等預防措施,有效降低了小龍蝦發(fā)病率。”陳炎森說,今年小龍蝦總產量有6萬斤,綠色水稻品質好,賣價也比普通品種高20%,一年算下來,農場總利潤近80萬元。

          有了穩(wěn)定的消費群,又有技術在手,陳炎森對這個產業(yè)很有信心。今年9月,他又流轉了58畝田,打算進一步擴大稻蝦共生的面積。

          “我們在武漢的銷售半徑已經從2公里擴展到了5公里。”陳炎森說,現在村里已經有10多戶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,跟著一起發(fā)展稻蝦。他們打算,等種養(yǎng)規(guī)模足夠大時,在武漢建一個分揀中心,輻射更廣的市場。他說:“誰說種糧不賺錢?只要找對了路子,調好結構,稻田里一樣能長出好收益!”

          【合作社理事長張居克】

          打好品牌 白菜能生“財”

          “你就放心吧,膠州大白菜品質沒問題!”“你要的40箱菜很快裝好,今天就運出去。”……在山東省膠州市膠萊鎮(zhèn)王疃村的綠村農產品合作社基地,理事長張居克手中的電話響個不停,他接個不停。

          “小雪鏟白菜,大雪鏟菠菜。”田野里一棵棵鮮綠的大白菜一望無際,等待裝箱、上市。

          “今年又是個豐收年!”張居克說,“大白菜畝產達到十四五噸,比去年可是增加了足足3噸多哩。”

          今年白菜價格下跌,這里情況咋樣?“我們的大白菜可不愁銷路。”張居克的臉上掠過一絲得意,“現在普通白菜一斤兩三毛錢,我們的大白菜七八毛一斤,再經過加工包裝,一棵白菜能賣30元。秘訣何在?因為我們的大白菜‘出身’了不得。”

          今年王疃村種植白菜150畝,經過膠州市大白菜協會認證,全程標準化生產,再通過檢測,合格后才能貼上膠州大白菜的商標,上市銷售。“膠州大白菜,具有幫嫩薄、汁乳白、味鮮美、營養(yǎng)好等特點,這得益于這里得天獨厚的產地條件,已有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。”膠州市農業(yè)局局長吳煥香說。

          張居克說,白菜生“百財”,要讓大白菜享受“貴賓”待遇,得過許多關口:土質關、水質關、種子關、生產流程關、檢測關……這樣下來,每畝的生產成本達到4000多元,而一般大白菜的成本不足千元。

          高產和優(yōu)質是膠州大白菜種植的兩件“法寶”,但在張居克看來,要獲得高收益,還離不開兩件“利器”:規(guī)模經營和訂單種植。

          張居克坦言,單戶種菜*的困難有兩點:一是價格波動,二是滯銷問題,解決不好,菜農辛苦大半年,很有可能虧本。“單戶種植的白菜畝均成本2000元左右,按今年行情,賠本難以避免,而通過合作社發(fā)展訂單種植,就能*限度地規(guī)避市場風險。”張居克說。

          社員張祥臻對此舉雙手贊成:“自從加入合作社,俺們種的菜再也不愁銷路了,價格也有保障。”過去,他自己既種大白菜,又販售大白菜,銷售渠道不穩(wěn)定,常常是一年價高一年價低,往往虧的比賺的時候多。

          2008年,綠村農產品專業(yè)合作社掛牌成立, 張祥臻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,成了社員。“合作社有固定銷售渠道,種菜科學,不僅品質有保障,價格也高。”

          如今,張祥臻在合作社打工,每月有穩(wěn)定工資,每年每畝還有1500元的租金,收入翻了好幾番。“腰包鼓了,種菜風險小了,俺今年在城里買了房子,日子越過越紅火。”他說。

          有了精品“膠白”品牌,白菜不再是“白菜價”。目前合作社有耕地1500余畝,社員已經發(fā)展到400余戶,園區(qū)建有聯棟溫室3座,冬暖式大棚52個,預計今年總產值達1800多萬元,純收入800多萬元,年人均純收入4萬多元。

          “單靠膠州大白菜賺錢可不行。”這不,張居克又看到了新商機。接下來,合作社將推動發(fā)展集旅游、觀光、采摘為一體的農業(yè)示范園,配套發(fā)展具有鄉(xiāng)村特色的鄉(xiāng)居民宿,進一步帶動社員們致富。

          【農民工劉桂林】

          一技在身 生活有奔頭

          在遼寧省沈陽市十三緯路上的一間店面內,劉桂林正忙著和水泥,妻子于寶芝則將貼滿瓷磚的墻用抹布擦拭干凈。“貼墻磚得用濕水泥,鋪地磚就要干一些。”劉桂林說。

          老劉今年52歲,來自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官橋鄉(xiāng),家里4口人,只有2畝地,“都是丘陵地,靠天吃飯,種田肯定不行,我們那兒的人基本都是出來干。”

          1997年,劉桂林到沈陽,開始做瓦匠活。“老鄉(xiāng)帶著來的,剛入行時人不熟,活少,工資也低,干*就50塊,七八個單身漢擠在一起住。”他說,“現在這行干久了,都知道你干得好,活就不斷,平均一個月能賺1萬多塊。”

          說起這幾年的變化,劉桂林感嘆:“政策越來越好,不僅工資高了,看病還能異地結算,各種保障多了,城里人對我們的看法也不一樣了。”孩子長大上學,兩年前妻子從家里過來陪他,夫妻倆租了間40多平方米的房子生活。

          “樓下就有菜市場,閑的時候逛逛公園,去附近五愛市場買買衣服。”妻子于寶芝說,“一個月房租、吃飯加買東西,倆人能花個2000塊吧。”

          劉桂林每次回家,火車加客車,要花20多個小時。“過去買不到座票,現在網上買票挺方便,基本能有座。過了正月十五就回來,感覺在家待不住。”劉桂林說,這一行是干*賺*的錢,農村不像城市有退休,只要身體允許,六七十歲的照樣干活。

          貼瓷磚不只是體力活,從水泥的干濕薄厚、敲擊瓷磚的力度,到拼花、齊縫,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有講究。“外行人看不出來,我們一看就門兒清。”劉桂林介紹說,“為啥有的墻磚沒兩年就掉了?就是沒敲實,跟水泥接觸面不夠,所以得使勁兒把每塊磚打到位,但也不能太使勁兒,那就瓢了。”

          “冬天,從早上8點干到晚上7點左右,夏天能干得長一點。”劉桂林說,“在室內不用風吹日曬,挺好的,就是灰大,水泥燒頭發(fā)。”如今,劉桂林在行業(yè)里也有了聲譽,有時,他也會把一個活包下來,再組建團隊一起干,自己能額外多賺點錢。“除了要看你個人的技術,還要看你的人品。人品好,不亂要價,老板信得過,才會把活給你。”劉桂林說,身邊有干得好的木匠,已經在沈陽買房落戶了。

          劉桂林家有一兒一女,夫妻倆在外打拼,孩子努力,都讀了大學。“以前倆人上學,一年得花五六萬元,今年女兒畢業(yè)了,錢慢慢就能攢下來。”說起孩子,劉桂林一臉幸福,“孩子們都挺懂事,知道我們出來干活是為了生計,經常打電話告訴我們‘好好休息’,我們就跟他們說‘好好學習’。”

          “說這行累,但我們也都習慣了,在這兒有不少朋友,閑的時候喝喝酒,唱唱歌。”劉桂林現在挺喜歡沈陽的生活,“跟北京上海比,我們這行賺的都差不多,但沈陽生活成本沒那么高。”劉桂林算了一下,今年差不多賺了10萬塊,到年底應該還能再有2萬多塊入賬。“只要有技術在身,這么干,生活就有奔頭!”他說。

        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
        農業(yè)網編輯:agronetljy首頁 打印 字體 [ ]

        轉發(fā)到:

    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 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 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(yè)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    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       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聯系。
        本站所用的字體,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,請告知我們 service@agronet.com.cn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。